宝安湾 2024-11-21 原创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练洁雯
今年11月20日是第23个“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光明区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计划、跟党一起创新“医心跟党走,医起来直播”系列活动邀请了光明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龙发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为市民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科普教育课堂,向大家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治疗和预防。
据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确诊需进行规范的肺功能检查及胸部影像学、血常规等检查。据统计,目前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高达13.6%,患者人数近1亿。但其患病知晓率为0.9%,肺功能检查率为4.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科普教育、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亟待加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是什么?怎么预防?专家介绍,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倡导公众戒烟,同时避免二手烟暴露;要做好室内外空气污染防护;减少职业环境中粉尘或者有害气体、重金属颗粒暴露;要注意预防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呼吸道感染;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35岁及以上人群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高危人群: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者;儿童期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者;接触粉尘及有害气体者;常暴露于生物燃料、厨房油烟、空气污染等环境中者。
●怎样及时发现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当高危人群出现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时,需到医疗机构或呼吸专科门诊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筛查,必要时需进行肺功能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气促、喘息、胸闷、咳嗽加重,发热,痰量增加、颜色和(或)黏稠度改变等,提示可能发生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需尽快到医院就诊。
评论